政府為因應數位化時代來臨,金管會已於8月底公布民眾網路投保的開放內容;只要保險公司相關的軟硬體設施上線,消費者現在就可透過網際網路或電子商務,在要被保險人需為同一人的情況下,進行旅平險、意外險、定期壽險、車險、住宅火險、地震險及居家綜合險共7大保險商品之投保。政府預期,此舉將能有效節省公司人力媒介成本、增加承保與投保雙方效率之外,更可提昇網路世代民眾對政府施政的有感程度。對於消費者仍須在符合一定身分確認的流程,我們相當肯定金管會目前提供民眾網購保險的方式;但是,未來若想大力拓展國內網購保險市場,對於民眾的申辦意願以及網路消費習慣,相關單位就務必清楚掌握並提出滾動式修正的方案。否則,政府推廣網購保險的美意與成效,恐怕將重蹈10年前網購保險失敗的覆轍,而淪為「雷聲大、雨點小、民眾無感」的蚊子政策。if (typeof(ONEAD) !== "undefined"){ONEAD.cmd = ONEAD.cmd || [];ONEAD.cmd.push(function(){ONEAD_slot('div-inread-ad', 'inread');});} 回顧我國對於消費者網購保險的規定,「網路資訊交易安全」一直是政府、業者與民眾最重視的議題;然而也因如此,過去的網購保險業務反而受限於「身分識別」的規範而無法市場有效突破。今年政府開放業者發展網購保險業務,並不是臺灣的第一次。然而,過去受限於《電子簽章法》的相關規範,國內業者與民眾在網購保險業務上卻受到相當大的挫折;尤其是不同金融商品的消費特性不同(例如:保險購買的週期就相對比證券購買的週期長),政府卻統一要求消費者必須親自臨櫃申辦電子交易憑證才能進行網購保險的規定,嚴重影響國人網購保險的投保意願。以國內一家壽險業者為例,消費者在2004-2008年間透過網購保險的申辦率只有0.4%,平均網購保險的年投保人數僅137人;甚至在2008年結束網購保險業務的全部600萬投保人之中,更只有52人是透過網路購買保險。另外,在網路投保產險方面,臺灣2012年使用網路投保車險的比例僅占整體車險市場的0.7%,但是英國線上投保車險的消費者投保比例卻高達65%。儘管臺灣在過去推廣網購保險的成效不如預期,但近年網際網路、電子商務與行動裝置的技術發達,尤其是這一代的年輕族群所得不如以往世代優渥,強調個人隱私而不喜歡業務員打擾,習慣於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消費特質,都使政府與業者重新燃起看好網購保險成為未來潛力市場的希望。因此,為避免重蹈過去業者推展網購保險的力道與意願受到影響而結束相關業務的覆轍,我們建議政府宜參考外國作法,以更開放的方式發展具臺灣特殊民情的交易模式,包括:1.短期可藉由現行網路銀行的模式、信用卡或手機門號的單認證或雙認證、或將來第三方支付方式等,擴大進行正面表列消費方式的作法拓展網購保險市場;2.中期可考慮進行不同金融憑證的整合,以協助消費者方便就已通過身分識別的電子憑證,進行各種金融商品的網路交易;3.長期則可交由內政部出面負責跨部會的協調、研究與改革,擴大具電子身分證與公共性質特性的「自然人憑證」之應用層面。此外,對於業者的建議則是需提出具保障交易安全、身分識別、個人資料保護及風險管理等相關技術證明,並藉由持續創新發展的商業模式來推展網購保險業務,不僅可讓政府與買賣雙方的交易環境得以達到三心的目標(放心、安心與順心),相信對於國內的網購保險市場之拓展更可產生正面效益。



2C3518E14D42758F
arrow
arrow

    Eratm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